為杜絕「汞」公害,世界各國歷經4年艱困談判,終於達成一項新的國際公約《水俁限汞公約》,以有效遏制汞的使用、釋放和排放。該公約於10月9日今天正式開放簽署。
根據聯合國新聞中心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 8日發表新聞公報指出,140多個國家經過4年的艱苦談判,通過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控制汞使用的《水俁限汞公約》(俁,讀音同「宇」)( 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
《水俁限汞公約》規定,應控制並減少重金屬元素「汞」的使用、釋放與排放,包括醫療設備,如溫度計,以及採礦、水泥和燃煤電力行業的節能燈泡等。在2020年禁止進出口含汞的產品,包括電池、開關和繼電器(Relady,又稱「電驛」)、幾種類型的節能燈泡(緊湊型螢光燈)、含汞的冷陰極螢光燈、外部電極螢光燈,以及含汞的肥皂和化妝品等。
《水俁限汞公約》並將限制汞在手工業和小規模金礦開採業的使用,如使用汞從含礦岩石中分離出金子等。再者,該條約還將嚴格控制各種大型工業設施的汞排放與釋放,包括燃煤發電站、工業鍋爐以及一些金屬冶煉廠。
《水俁限汞公約》是根據日本水俁(Minamata)這一城市而命名的。在20世紀中期,汞污染給日本九州熊本縣的水俁市帶來了嚴重的健康威脅。
《水俁限汞公約》並將限制汞在手工業和小規模金礦開採業的使用,如使用汞從含礦岩石中分離出金子等。再者,該條約還將嚴格控制各種大型工業設施的汞排放與釋放,包括燃煤發電站、工業鍋爐以及一些金屬冶煉廠。
《水俁限汞公約》是根據日本水俁(Minamata)這一城市而命名的。在20世紀中期,汞污染給日本九州熊本縣的水俁市帶來了嚴重的健康威脅。
10月水俁市舉行的特別會議上,正式宣佈開始開放簽署《水俁限汞公約》。日本、挪威和瑞士,已經承諾為快速行動提供初始資金,直到條約生效,預計需要3到5年的時間。
環境署(UNEP)最近的一份報告《2013年全球汞評估》指出,亞洲是最大的汞排放地區,幾乎占全球汞排放的一半。該報告還發現,約260噸蘊含在土壤中的汞正在被釋放到河流和湖泊中,給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嚴重威脅。
汞及其化合物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系列嚴重的危害,包括對大腦和神經系統的損害,尤其是年輕族群。汞還會損壞腎臟和消化系統,汞攝入量過多還能將造成記憶喪失和語言障礙等嚴重後果。
心得: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經濟利益至上的現今社會,工業上排放廢水的情形越來越嚴重,而這些排放的廢水多為未處理含有相當多有害物質的廢水,不肖業者由於成本上的考量,未經過濾就逕自排放,使得生態受到嚴重的破壞,我們所依賴的漁業也受到影像,許多魚類吸收到這些有毒物質,經由食物鏈進入我們的體內,不斷的惡性循環。而這些情形一直都沒有明定的法規去規定及限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近日達成這一項公約,有效去規範汞的使用及釋放,透過國際之間的約束力去防止汞對世界生態的不良影響,各國之間可以因此法規的制定加以控制汞對人類及生態的迫害及影響,個人覺得有一定的約束力,但是這並不全然是個完全有效的方式,有賴各國能夠配合和合作,若政府並未有實際的措施卻約束業者,這些情況很難有改善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