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參與的會議為苗栗竹南開發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的環評,近年來環保意識及資源匱乏意識越來越受矚目,也成為目前全球各國重要議題。替代能源的開發的想法在各國蔓延,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如風力、水力等。台灣各地也建立了15座風力發電廠,但基於土地運用,決定在苗栗竹南設立離岸式風力發電,而這項計畫使許多保育團體及當地居民的產生隱憂,擔心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白海豚的生存權、漁業資源影響及候鳥遷徙等等。
進行此開發案的發言人在會議中進行簡報說明,提出了開發目標,如規模大小及成效的評估,從報告中可以清楚了解開發風力發電的重要性,也提出了許多保育團體及居民隱憂的解套方案:考量縮減開發規模(71部縮至37部)、風場面積(18.2公里平方縮至10.4公里平方)、海纜迴路及分布水深都有了縮減。保育團體擔憂的白海豚棲息範圍,也避開至邊緣地帶,鳥類生態及漁業資源做了評估及對策,也希望能從傳統漁業轉型為產業合作共存等。從其完整的報告內容從不同面向去分析,縝密的報告內容及精確的數字,起初讓我毫無疑問,覺得這項開發有其開發必要,也認為開發單位對於生態環境有其配套措施,並沒有忽視保護生態的意識。但就在激烈的開放問答中,我原有的認同感卻瞬間改變了。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甘小姐的提問,馬上點出了問題所在:「其實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來說,其實還是人劃的,那如果以生物分布範圍,其實最佳的避開方式,就是退到水深30公尺以外。」讓我開始懷疑其計畫是否真正落實以保護生態為原則,到後來其他專家及地方代表一一提出問題,也開始隱憂其開發是否具有可行性,開發單位起初看似詳盡的說明,開始因雙方辯論中浮現盲點及問題,個人覺得環評會的意義就在於此,讓雙方有彼此協商的機會,而非開發單位逕自開發,而是透過會議討論讓計畫有更完整的配套,達到雙方共識。
最後,以有條件通過環評,會針對所提出的問題加以改善、檢討,在107年完成示範風場開發。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環評會議,原對此議題不熟悉的我,在這此環評會中能夠更深入去了解一件開發案的過程,並不是簡單的通過開發,需經過嚴謹的環境評估方能進行,而開發單位的說明若沒有專家們進行提問及辯論,也許這個開發計畫討論就這樣草草通過,從反面的提問中讓我茅塞頓開,原本深信這項開發好像沒什麼疑問,卻在他們的提問中讓我更加省思其開發完善性,也了解為何有些環評草草就通過,而後造成重要的影響,如美麗灣之開發案。環評會議有其重要性,給予機關部門和人民對話的機會,彼此意見交流達到共識,彼此能互信,這是相當重要的。有了這次的經驗讓我獲益良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