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雅玲 來源:綜合外電報導
科學家在10月9日指出,到了本世紀中期,目前數10億人居住的地區,溫度可能將會超越當地歷史紀錄,進入氣候的「新常態」,造成大自然與社會的巨大改變。
新的指標表明,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持續上升,平均到了2047年(誤差範圍14年),氣溫就會超越1860~2005年間最熱的年份,而熱帶是最先被影響的地區。
「結果令我們震驚。無論屆時情況如何,變化將很快到來。」美國夏威夷大學的莫拉(Camilo Mora)是論文的主要作者。他表示,「無論我們過去習慣於怎樣的氣候,就在我這一代,將會發現那已成過去。」
數據顯示最早受到影響的幾個城市,分別是將在2020年進入新氣候型態的印尼曼諾瓦里,以及2023年的牙買加京斯頓,這兩個城市最快面臨氣候的轉變。另一個方面,氣候變化最晚超越歷史紀錄的城市是俄羅斯莫斯科和美國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預測分別發生在2063年和2071年。
這份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檢視了1860年以來的溫度紀錄,因為當時的紀錄提供了可靠數據,同時敦促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以減少對人類社會和野生動物的損害。文中提到:「前所未見的氣候型態將最先於熱帶地區和低收入國家出現。」作者表示熱帶地區的氣候變異範圍小,面對新型態氣候反而最為脆弱。
專家認為,這份研究是從一個全新的觀點探討氣候變遷。過去大多數的研究都是預測到了固定年份時(如2050年或2100年)的狀態,而不是估算轉換成氣候新型態的時間點。
英國生態與水文研究中心的亨廷福特(Chris Huntingford)在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他和艾克斯特大學的莫卡杜(Lina Mercado)共同撰寫一篇發表在《自然》的評論文章,文中提到「這份研究指出,現在認為極端的氣候型態會在哪一年成為常態。」
然而評論員指出,這項研究並沒有提及人們發展出面對氣候暖化對策的可能,例如2003年歐洲的熱浪造成7萬人死亡,而許多科學家表示,如果從現在起做更完善的準備,也許再度發生熱浪時,受害人數會減少。亨廷福特表示,這份研究沒有充分探討人與自然可能會比預期中更能適應氣候暖化,他認為「這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懷疑論者質疑是否有必要採取緊急行動,因為過去15年裡,儘管排放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尤其是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但是氣溫上升的速度卻減緩。然而,研究氣候的先驅科學家在9月表示,他們比以往更堅信人類就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元兇,並預測排放溫室氣體帶來的影響可能會縈繞好幾個世紀。夏威夷和日本的科學家表示,透過遏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可能會讓新氣候型態出現的預期平均時間延後到2069年。
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表示延緩暖化是大自然的變異,並不是長久現象。雖然歷史紀錄上氣溫呈現自然的相對擺盪,但北極的絕對溫度正快速上升。由於冰層融化,預期地球上會出現更多洪水、乾旱與海平面上升,低窪島嶼可能會被淹沒。
心得:
當我們享受便利的當下可能忽略了其負面影響,而這樣的負面效果之後要彌補卻得付出更多更多的代價與時間,像是當初我們排放了這麼多的溫室氣體,到後來人們意識到溫室氣體的可怕性要加以制止的時候,傷害已經造成。幾年前的電影"明天過後"彷彿早早就預告了我們人類將來甚至可以說是不久以後會面臨到的情況,氣候急遽的變遷,時冷時暖的氣候,一陣狂風暴雨後的天晴,大自然的怒吼不需細查即可發現,而我們又做了什麼應對措施?我們應該把這樣的問題放在所有利益之首,而不是一直忽略外部成本;彼此都該體認到大自然之於我們是何等重要,而不是予取予求、盡情揮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