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中部地層下陷凶手 環團直指六輕

(新頭殼newtalk2013.10.23 王立柔/台北報導)

針對集集攔河堰淤積嚴重、台灣中部地層下陷的問題,環保團體今(23)日在綠委劉建國的陪同下召開記者會。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指出,集集攔河堰不但壽命將盡,多年來當濁水溪夏乾冬枯的時候,還放出超過環評承諾的水量給六輕工廠,排擠公共與農業用水,讓下游的農民只能抽地下水,地層下陷越來越嚴重,他呼籲六輕要自行發展海水淡化等方式,自行籌備水源。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說明,集集攔河堰在夏季乾旱、冬季枯水期的時候,常罔顧公共用水,而把水優先撥給六輕工廠,而且放水量超過六輕於2007年時所作的環評承諾,也就是每日頂多34.5495萬噸。

蔡智豪引用他在環保署網站上找到的集集攔河堰歷年綜合月報表指出,2008年和2009年,集集攔河堰居然共有58天放給六輕超過34.5495萬噸的水量,就連攔河堰蓄水量只有不到30萬噸的時候也照行不誤,不但傷害河川,更排擠農業用水,讓下游的農民只能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越來越嚴重,甚至可能影響高鐵營運

蔡智豪強調,六輕像一隻吸吮台灣母土血肉的大怪獸,應發展海水淡化等方式,想辦法自行籌備水源。

此外,蔡智豪指出,集集攔河堰2001年完工時有1005萬立方公尺的容量,根據官方的資料,2010年的容量卻只剩425萬立方公尺,每年平均淤積65萬立方公尺,依照這樣的淤積速率,預估2017年集集攔河堰就宣告死亡。他說,集集攔河堰建造成本高達238億元,壽命卻才16年就盡了,是否太不符合經濟效益?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則解釋,當河川上游淤積過度,下游的沙源就補注不足,造成橋墩裸露、地層下陷,目前雲林的土庫和彰化的二林都出現了新的下陷中心。陳椒華指出,明年度雲林當地35億的治水預算,大多是安排給湖山水庫,她認為政府也應正視集集攔河堰的問題,否則再來一次莫拉克颱風,小林村那樣的慘劇恐怕又會上演,她不希望出事以後才有官員下台道歉,到那時都已經沒有用了。

面對這些質疑,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局長鍾朝恭今天也來到現場,作出回應。鍾朝恭說,集集攔河堰其實不是水庫,功用是把水位抬高而已,再過多少年都還是可以維持功能。鍾朝恭也面露困惑地表示,根據他們的監督,集集攔河堰提供給六輕的水量,一直以來都確實遵守環評承諾。

但蔡智豪當場拿出手中的表格向鍾朝恭強調,他的資料是從環保署網站的集集攔河堰月報表抓下來的,發現集集攔河堰在2008年、2009年明明共有58天,放出超過環評承諾的工業用水給六輕。對此,鍾朝恭表示要回去再確認資料。

至於水資源局網站上的相關資料到這12年就中斷了,引起環保團體今天也批評政府資訊不透明的問題,鍾朝恭表示,可能是作業疏失,回去會儘快將還沒有更新的資料趕快公告。




◎反思:這則報導凸顯出六輕的廠房不但造成當地我們所熟知的當地空氣污染及人們罹癌率提高之外,另一方面則是水資源分配不均、水汙染,進而造成地層下陷的問題。在供電上,為了因應大財團廠房的運轉,台電已經因供電資源不平均、電價不公被受質疑,沒想到同樣的,台灣的水資源一樣被財團所壟斷,其實我常在想,難道開發和賺錢真的比一個國家的永續發展性還重要嗎?那些有錢的人賺著以環境和子孫未來當犧牲的大筆金錢,難道都不會良心不安嗎?!政府官員的治水預算也很讓人匪夷所思,應該努力維持集水區及水庫的使用年限,而不是編列新的大筆預算蓋新的水庫,這樣只會使土質更加鬆動,土石流的發生率更高,水利署應該好好檢討、立即改善,並保持資訊的公開透明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