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食品調查心得

  近期台灣不斷的爆發食品安全的醜聞,許多廠商為了牟利而不顧消費者健康而使用化學原料來欺騙消費者。這樣的情況下不論勢單力薄的個人如何想辦法監督,都很難能夠從中分辨出哪些食品才是健康的,哪些食品是化學原料製成。

  不論是在超市、傳統市集或是有機商店,只要產品的生產者不公開生產過程或是隱瞞了某些關鍵生產過程。沒有從內部揭發,零售商或者是個人購買的消費者,光檢查食品外部包裝的字樣或圖案,是不可能有所發現的。甚至生產日期和有效期限也是可以藉由回收產品重新包裝的方式來隱瞞。回想起國中的化學老師曾提到,他發現大陸的不肖業者甚至連「生雞蛋」都可以藉由機器和化學生產如果生產商的良心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到底還有哪些食物是ediable的?


  我認為台灣政府方面的食品安全把關做得相當差勁,食品安全相關法規的懲罰和製作「假食物」的成本和利益根本不能相比。根本沒有嚇阻廠商的力量!還有相關檢查法規的漏洞、同業的惡性削價競爭、化學製作所節省的成本和帶來的暴利,都促使得廠商一步步的往製作假食品的方向前進。這時候政府就應有所行動,而非不斷顧及廠商的利益和其他政治因素,勇敢果斷的制定相關法規保護消費者安全,而非只是不斷的向新聞媒體宣傳喊口號,人民對政府的信心絕對無法承受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消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