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台灣立報
內容:
走踏各處,台灣的建築 業甚為勃興,新樓房價也貴得嚇人。很多新蓋大樓 都是大型高樓建築,高達20、30層,一大棟達數百戶。若是多量大樓群集一處,將有數千戶、上萬人,人口集中、密度高,於是產生了污水、垃圾及環境衛生、交通集中的問題,甚至公共空間、停車場需求問題;公用設施(如水、電等)供應是否超乎原規劃之系統供給容量?以及消防 、景觀、日照等。
新高樓住宅建築,也涉及新市鎮開發、國民住宅之政策,公共運輸、社區發展等之規劃及管理。房價飆漲這麼貴,一般人難以負擔得起,更是整個社會公平問題的核心。
若僅賴建築法規來規劃、管理,恐尚難以解決民眾集居之污染負荷及公共設施密度過重的狀況,目前都市計畫之規劃管理,是否足以解決問題?依目前之區域計劃有辦法管理嗎?
在人類生活上各種活動都對環境有所衝擊,其中建築部門 對環境之衝擊是很大的,瞭解、降低及調適其對環境的衝擊,以增進永續性,是要特別注意的。
全球 來看,建築業的能源消耗量佔所有能源消耗約16%;建築業所耗能源,除在建材 產製、運輸過程、營造興建上,建築物新蓋之後,其後之使用壽齡尚有約30年至50年,也將消耗多量能源。在美國,建築部門約有一半能源消耗在加熱(暖氣)、冷氣、通風及照明等建物維護使用上。故在永續發展議題及能源議題上,有提高建築業的能源效率之政策及作法,及推廣所謂綠建築的方案。
美國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部、交通部、環保 署)為推動都市的永續發展,訂定了「宜居原則」,這6原則中之其3為:(1)提倡符合公平正義的平價住宅:期使所有年齡層、收入、種族、族群,有更多的機會,選擇具能源效率、位置合宜的住宅,增加可移動性,降低居住與交通的總支出;(2)支持現有社區:透過以大眾運輸為導向,以土地 混合使用、土地再利用、公共工程 投資效率,以振興社區,並保護農村景觀;(3)珍視鄰里與社區:投資建全的、安全 的與適於步行的鄰里環境,增進社區的獨特性。
以此原則3來看,造價昂貴、鼓勵私人汽車、剝奪都市中逐漸稀少綠地、加重現有社區環境負擔、欠缺社區獨特性的新高樓大型建築,恐讓都市越來越不符合永續性。在空屋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政府應提出辦法遏止新高樓大型建築的增加,解決既有建築對都市帶來的環境與社會問題;應以永續性為核心,改善區域與都市規劃、健全大眾運輸、提升建築能源效率、增進社區的宜居性,而非只是想著如何透過土地開發賺錢。
心得:
現在的大樓越蓋越多,照理說居住的地方應該是越來越多才對。但因為現在的大樓涉及了公共運輸等規劃及管理,因此使得房價不段飆,許多人沒有能力可以負擔起如此的高房價,使得社會多了一個問題。而一棟一棟的高樓大廈不斷蓋起,使得原本一塊地住了更多的人,這樣的增加是否有超過土地的負荷是值得探討的,當人口數增加,對於周遭環境的空氣、水等等的污染相對也會增加,而這樣狀況也可能是目前的法律無法規範的。除了環境污染增加之外,建商利用容積率來換取獎金後,卻又在完工後將其公共用地列為私人,這樣的作法不可取,但政府卻對於這樣的事情無法有所規範或是取締,因此現有的法規是否有修改的地方是值得去討論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