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富味鄉、大統接連爆出油品造假 檢驗制度破功(補)

  日期:2013年10月25日來源:TIFA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94538
  油品造假事件接二連三、GMP破功,重創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說,食品標示造假等於是背棄消費者對食品標示的信賴,想必過去公權力作為不夠,且沒有適時介入,才讓廠商心存僥倖並有機可乘。
在感嘆廠商黑心之餘,陳曼麗也表示,從永續的觀點來看,人和環境是一體的兩面,人類的永續也是環境永續的一部份。這次棉籽油事件後,還是應力求嚴格的認證把關、明確且誠實的食品標示,並落實資訊公開,包括種植方式、進口地與產地等。在公權力把關方面,政府除了有監督和管理的重責大任,也應訂定高標準的食品檢驗規格。對消費者來說,每次出事,消費者的警覺性就會提高,也將越來越精明。

檢驗制度和標準須檢討

油品造假事件接二連三,整理各媒體的追蹤報導後,可以發現一共通點:目前的檢驗制度和標準都無法防範類似的黑心油品。相關訊息如下:
人為調配手法精進:今日新聞報導,衛生福利部承認,去年迄今曾3度檢驗大統的油品,當時的確發現脂肪酸比例異常,但因業者調配手法太高超,連儀器、專家都無法證明其混充油品。衛生福利部次長許銘能表示,調和油是有許多種油調和在一起,若已調配到與橄欖油一樣相同比例的狀況,透過抽驗很難了解是否真的是橄欖油還是摻有其他東西,這是在檢驗上還需要再精進的地方。
GMP是工業管理、非食品管理:自由時報報導,工業局民生化工組副組長陳昭蓉說明,根據食品風險評估標準,食用油必須每3至4個月由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追蹤檢查;最後一次到大統公司檢查是9月份,因此整體來說仍符合GMP標準。然而獲得17項GMP認證的大統公司還是被查獲以廉價棉籽油混充,還違法添加銅葉綠素及香精,GMP公信力遭各界質疑。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若產品有認證標章卻依然出問題,標章制度確有檢討必要。
聯合報報導指出,GMP的核發採廠商申請制,只要工業主管機關檢查工廠設備安全、衛生及製造流程合格,即可核發。心態基本上是「工業管理」,而非「食品管理」。身兼食品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泰山企業董事長詹岳霖也指出,食品GMP認證過於相信業者自主管理,應隨著時代升級。
最近,民間檢驗公司也開始因應近日應接不暇的民眾詢問,著手開發棉酚、銅葉綠素等新檢驗項目。有民間檢驗公司甚至已推出共13項的「食用油脂品質檢測專案」,價格800元到5500元不等。

公權力不應「有所不為」

從這一波波的油品事件看來,衛福部一方面難以全面執行食品安全檢驗,而如果廠商惡意犯罪,提供不實資料或隱匿資料,實質上也很難深入蒐集罪證。衛福部次長許銘能、食管署副署長吳秀英在多次媒體訪問中都表達了這種狀況,顯示防範食安犯罪,需要衛生與法務單位密切配合才行。

心得:
這則新聞最讓我吃驚的不是富味香和大統油品的造假,而是GMP檢驗制度的漏洞。如果GMP檢驗制度是有問題,那除了油品外可能還有許多隱藏的問題,我覺得這是最需要檢討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