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案:台九線南迴公路拓寬改善後續計畫第二次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
個人心得:
此次我旁聽的環評會議目的,主要是要審核台九線公路拓寬改善後續計畫的環境影響差異分析中還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經由開發單位報告完畢後,環委會就其報告內容提出見解和疑問,此次報告中環委們主要提出需要改善的要點有下列幾項:
一、拓寬路段修正後只差異0.8幾公尺,剩餘土石方卻增加了超出標準的數目,這些剩餘土石方的處置方式是個問題之外,運輸過程也會造成噪音和震動。
二、施工期間所造成的林地和附近生態的破壞區域有多大要釐清,並提出具體的補償還原計畫。
三、附近有原住民村落的文化資產,必須釐清是否在距離施工的五百公尺之內,若是在五百公尺內的話要請相關專業的考古學家或文化資產保護的學者專家介入監看施工過程,以降低破壞。
四、對於施工範圍附近的動植物生態圈的影響並沒有將對其的環境保護對策列入報告書中,要補上。
五、建議將更改後的優缺點列入報告當中
六、施工期間是否造成交通阻塞,要考量並提出疏通的方案。
七、
採用圍堰的施工方式對於下面水質是否有影響要再評估,並用現地的土石不要用混泥土。
聽完了這次的環評會後,我覺得收穫很多也覺得很欣慰,整體來說,這樣的環境影響評估會議的審查還算是嚴謹的,從會議一開始就可以觀察到,對於會議進行的流程都有一定的程序,包括旁聽席的人是否要發言,都要詳加詢問並在會議前的導讀流程就要提出來,主席也會在討論前先釐清此次會議的主要目的和討論內容,並針對相關單位的申請程序是否正確先進行確認再開始聽開發單位的報告,報告完畢後會由一個個相關領域的教授所擔任的環委針對報告內容提出質疑和檢討,這樣的過程我覺得是最寶貴的,難得一項公共的開發能被這樣的重視並考量很多對於環境破壞的影響和如何補救的方案,其中最讓我讚許此會議的嚴謹程度很高的就是針對更改後的隧道名稱到底是要維持二號還是改為已被更改的一號隧道,為了完工後續的審查,主席都詳加確認,讓我們看到一項開發從開始前到結束後,都必須經歷嚴格的審查過程,這樣的公共開發品質才是令人信任的。
雖然這次環評整體上我還算滿意,但從開會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會議中必須改進的地方:首先,會議要開始了,承包單位才姍姍來遲,會議進行中也有人一直不斷的離席,很干擾會議進行;此外最離譜的就是公務總局的相關開發單位竟然沒有負責人參與會議,最後環委內部協議的結果是由工務總局概括承受並代為轉達,這樣的方式恐怕會造成職責不分的情況,訊息轉達是否有誤也是個問題;最後一點也是主席所提出來的,就是開發單位在報告時,有些部分與書面報告上面寫的不一致,這樣容易造成閱聽人誤解,這幾點是我這次旁聽主要感到不滿意的地方。
總結上述對於此次環評會優缺的描述,我的總體感想是其實每一項開發都必須進行這樣的環境評估,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開發案的前提必須考量到開發是否具備合理性及必要性,再來談後續的計畫和評估,另外,雖然有開放民眾旁聽的機會,但很顯然的除了我們四位修課的學生外,並沒有半個民眾關心,前來旁聽,很明顯的台灣人對於環境還不夠具備危機和保存的意識,我覺得這是還必須再被教育的地方,環保署也可以多加宣導,鼓勵民眾多利用這樣的機會和方式關心台灣的環境開發議題,相信若是能將開發前的環評正確的落實,就能使環境少一分的傷害,更加邁向永續家園的理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