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環評會議心得

海洋竹南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環評會議心得

環評會議。一直以來都是在電視新聞上或是重大環境議題聽到「環評」二字,雖然頻繁聽到卻對其完全沒有真正的概念,10/26第一次參加了環評會議,不只很新奇也讓我學習到許多,不止有關議題的還有議題以外的省思。

經濟部次長杜紫軍指出,推動離岸風電的效益可從經濟及環境兩層面來看。以經濟層面而言,離岸風電的發展可帶動臺灣風電相關產業及金融業投入。除了風場開發商投資外,還需要金融機構提供專業融資服務,而設備及海事維運廠商更可形成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不僅增加產值,更可為臺灣創造龐大綠領工作機會,提升臺灣的經濟競爭力。
而從環境面看,發展離岸風電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離岸風場的發電效率相較於陸上風場為佳,因此每1MW的減碳量也較高約為2000噸,初步估計台灣擁有6000MW的風場潛能,若全數完成開發,每年將可減碳1200萬噸,其減碳效益居所有再生能源項目之冠,且能有效協助台灣達成減碳目標。

這次的環評會議主題是「海洋竹南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對於還未聽到環保團體的質疑前,我認為對於風力發電完全抱持支持的看法,由於最近反核廢核抗議不斷,風力發電成為新的替代能源是一種很好的辦法,藉以台灣豐富的風力資源走向綠色永續發展概念,且這一綠色能源的發展還能創造環境面以外的益處,我甚至認為這項計畫應該會相當快的通過。

直到開放發言時,聽到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甘小姐的發言,才猛然使我震驚,原來有這麼多是需要改進很補充的缺失,最令我深刻的是他提到有關場設置後影響白海豚棲息環境的問題,而且第一次發言完之後,甘小姐要要求再次發言,他又進一步提到有關候鳥遷徙監測等詳細的評估,這不只讓我反思了原來一個看似完備的計畫其實還是有許多缺漏之外,也深深感受到民主公開的會議真的有其效用,愈趨縝密的探討計畫,才能減少其對人民及環境的損害,達到最高利益,不要再讓像大埔事件那樣的悲劇又充斥在新聞、又傷害了人民。

開發單位原本預計在竹南外海設立71座風力機組,由於關係到白海豚棲息環境,縮減為37座,但是其中仍有1座,劃設在林務局規畫的重要棲息環境中,對此開發單位承諾,將會取消設置。海洋風力發電公司 董事長 蔡朝陽:「我想避開媽祖魚那一支,目前我們是願意避開的,其實那是漁民的希望。」經過2小時會議,專案小組決議有條件通過環評,但是必須針對候鳥遷徙監測等,提出詳細評估,主管能源政策的經濟部能源局表示,預估107年以前,完成竹南示範風場設置。

經過此環評會議後,我對設立風場還是持正面支持的態度,希望此項計畫能再做更縝密的修正。環境生態是無價的,漁民不只運用土地賺錢,這些土地也是屬於他們、屬於所有人的,對於土地的依賴與情感還有回憶,到底可不可以被量化為金錢去估算,這是相當需要去思考的,還有估算的標準該如何去制定標準,這些都還有很大的問號,希望政府能在進行更完整的探討,以生態及人民利益為最前提,並進顧及邁向更美好的綠色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