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食耗和E耗嚴重 節約惜福友善環境又省錢

新頭殼newtalk2013.12.27 鄭凱榕/編譯報導

聖誕節過後,隨即是新年來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稍早發表新聞稿,呼籲大家在享用大餐、收受禮物時,應避免任意丟棄食物和電子產品。環境署指出,「食耗」(Food Waste) ─食物浪費、「E耗」(E-Waste)─電子類製品浪費是目前面臨的兩個最緊迫的環境問題,節約惜福不僅友善環境,而且有助於節省家庭開支。此外,應理解食品到期日的真正意涵,是指在該日期前擁有最佳品質,因此聖誕節過後還是有很多食品在食用上安全無虞。

根據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在新年前夕發表的新聞稿表示,食物浪費與電子類製品浪費是仍未得到重視的兩大環保議題。過去幾十年,各國在紙張、玻璃器皿與罐頭的回收再利用上取得了顯著進步,然後這2個領域卻仍遠遠拋在身後。

環境署預測,電子類垃圾將在2017年前增加約30%、每年達到6540萬噸,其中包括冰箱、電視機、手機、電腦、顯示器與其它電子產品,所有這些垃圾能夠填滿一排40噸裝載量的卡車,而卡車全部擺開來的長度將相當於赤道長度(40076公里)的4/3,也就是30057公里長。
  
環境署指出,直接接觸電子類垃圾,如鉛、鎘、鉻、溴化阻燃劑或多氯聯苯的材料(PCB),以及吸入有毒氣體和積累在土壤、水和食物的化學物質將對人體產生巨大的危害。
  
同時,環境署與糧農組織(FAO)等夥伴機構於今年發起的「思前、食後、力行節約—減少你的耗糧足跡」(Think.Eat.Save—Reduce Your Foodprint)行動揭示,每年全球糧食總產量的1/3、相當於13億噸被人們白白浪費;約3億噸的食物被生產商、零售商和消費者丟棄,這些食物足夠養活世界上多達8億7000萬飽受饑餓的人。不僅如此,被丟棄的食物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能源、水、肥料和土地,如今大部分最終在垃圾場裡繼續分解和釋放有害的溫室氣體甲烷。
  
環境署就此呼籲民眾在節日期間和之後扮演環保使者的角色,通過一些簡單有效的措施來享受一個永續的「綠色節日」。環境署建議人們通過理智購物、理解到期日真正意義、消滅冰箱剩餘食物、在餐館點小份食物等方式來減少耗糧足跡和食品帳單。

所謂「到期日」,並不是「販售日期」(Sell-by date),也不是「使用日期」(use-by date)。到期日的真正意義是在該日期前擁有最佳品質(Best-before date),這是產品製造商通常用於標註食品新鮮度高峰期的日期。大部分的食物依然可以在食品新鮮度到期日之後安全食用,因此你家冰箱內的食物庫存可能在過了聖誕節後依然相當美味安全。

另外,環境署建議人們在購買新款電子產品之前,應考慮是否需要取代仍處於工作狀態的過時電子產品?大家應盡可能的修復或升級,而不是當垃圾一樣扔掉;同時,可以向慈善機構和學校捐贈舊的電子產品,或者通過專門的電子垃圾回收網站來妥善處理破舊電子產品。

心得:
  食物浪費以及電子產品的浪費,第一次聽到又可以稱作「食耗」(Food Waste) ─食物浪費、「E耗」(E-Waste)─電子類製品浪費。文章有提到這類的環保議題還未被重視,回想起自己本身,其實對這件事早就有一定的認知,但如何解決?大多停留在省思的階段。我們都知道食物過於浪費,但其實自己的生活中,還是流於浪費,吃到飽的火鍋、過於包裝的下午茶甜點等等。看到[每年全球糧食總產量的1/3、相當於13億噸被人們白白浪費;約3億噸的食物被生產商、零售商和消費者丟棄,這些食物足夠養活世界上多達8億7000萬飽受饑餓的人,]才會覺得自己是多麼幸福的人。消費者在不知不覺當中都這樣被企業牽著鼻子走,說實在,認真回響下,真正提倡[碳足跡]環保概念真的尤為稀少,並且排除有機市場之類,那可能只是一般企業一小部分的表現。
  電子產品這類的東西,升上大學的周遭的生活很能夠感受得到,手機一代出一代的週期可說是越來越短,有時候追求Iphone第幾代,很清楚的知道這是炫耀的表現。從高中課本有讀到現在企業有刻意將電子產品將它使用周期越做越短,像是智慧型手機大約是一年左右,好讓他們可以買下一支新的型號。雖然文章提到大家浪費產品的情況多麼誇張,但這問題要改善在短期內並不容易。我想如何抵制企業這樣的潛行為,以及改正現代人沉迷追求流行的觀念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