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時間:2013年11月27日
出處:自由時報
內容:
  目前就讀東華大學財金系博士班的盧紀燁,飼養一隻三歲大從加拿大進口、非保育類的栗翅鷹,並取名「兔王」。最近趁著稻米收成期間,在父親、大伯種植的稻田放飛訓鷹,田間擾民的麻雀、紅冠水雞全跑光。
盧紀燁說,過去少數農民對付鳥害就是放藥毒鳥,毒死麻雀、鴿子,演變成隼、黑鳶、老鷹撿拾鳥類屍體中毒,往往忽略食物鏈這個問題,而這個短暫的期間農民獲得這一期稻穗,但卻讓大量麻雀捲土重來。
盧紀燁說,老鷹不是圈養也不是放牧更不是觀賞用,這樣巡田讓老鷹發揮獵食天性,還給老鷹自由,並利用獵性驅逐榖鳥,希望透過生態的方式,改變農民用藥習慣,慢慢脫離慣性施肥用藥的作法,最後達到無藥管理或認證。
也是從事種稻的農友何永興說,其實鳥類在稻作初期會幫忙吃蟲,收成時留些稻穀給鳥吃無傷大雅,但現在可能生態失去平衡,麻雀等鳥害非常嚴重,所以才會衍生出一堆趕鳥的方式,當然養老鷹趕鳥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但老鷹不好養,加上成本太貴,不是所有農民都可負擔。
心得:
  現在的社會在嚐到使用化學藥品來撲殺生物的反撲之後,多數的人會鼓勵利用生物的方式來減少害蟲的數量,例如在稻田裡養鴨子來減少福壽螺的侵害等等,利用這樣的方法也較能長久,也對環境較友善,就像新聞這篇提到是利用老鷹的本性,來減少麻雀對稻米的的傷害。但文中也提到是利用進口的老鷹,也就是外來種,這樣也容易延伸出這種生物沒有天敵的問題,也可能對於原本的食物鏈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若想利用生物來抑制生物的話,利用原生物種會對環境較有保障,不然久而久之,對環境也會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侵略到人類的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