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太平洋漁業管理委員會(WCPFC)第10次年度會議將於下周在澳洲凱恩斯召開,32個國家將針對全球的大型鮪魚捕撈作業討論可行的保育及管理措施。
代表台灣出席的漁業署28日上午接收來自綠色和平的訴求。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代表贈送數個象徵海洋保育的「魚氣球」,期許漁業署在今年會議中代表台灣支持減少漁撈能力、禁用破壞性魚法、設立海洋保育區等多項方案。
台灣捕獲生魚片實力稱霸全球,在中西太平洋擁有1567艘延繩釣漁船,數量是該區之冠。11月初,綠色和平發布《失控的生魚片》報告,揭露生魚片從漁船捕撈、貿易、進入市場到消費者口中一連串的產業鏈中許多弊端,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過度捕撈。2010年,透過延繩釣捕撈的鮪魚數量近17萬噸,遠超過日本(14.6萬噸)、印尼(7.2萬噸)、南韓(4.9萬噸)。換句話說,每3片生魚片就有1片來自台灣漁船。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統計,大目鮪、黃鰭鮪、長鰭鮪數量減少已被列在紅皮書中,恐有絕種危機。而日本、台灣民眾趨之若鶩的黑鮪魚則被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發現,數量從1952年至2011年,已減少了96.4%之多。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海洋資源能否永續利用,台灣的決定極為關鍵。過去,漁業署已透過立法保育鯊魚、螃蟹等物種。如今,我們希望政府能夠更積極地在區域漁業組織中,主動檢討漁業規模、制定永續捕撈上限、禁用破壞性漁法、支持設立保育區等方式逆轉過度捕撈對海洋的傷害。」
全球60%以上的鮪魚都來自中西太平洋,因此下周召開的WCPFC可謂全球鮪漁業最重要的會議。會議中將針對各國漁撈能力限制、物種資源狀態、關閉袋狀公海等相關保育措施進行討論。前澳洲聯邦漁業管理局長Glenn Hurry教授表示,WCPFC以共識決為主,但若下周的會議對於限制漁獲量的提案無法達成共識,恐怕必須進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票。
心得:
身處於海島型的台灣,周圍有許多豐富的海洋資源可以使用,只是現在人們都習慣將眼光放在當下,而沒有長遠保育的概念。在資料顯示中可以比較出,台灣的人口跟面積大小均小於日本、印尼等國家,可是撈捕量卻遠大於他們,希望會議的提案能達成共識,讓環保跟經濟能均衡共存,而不是為了經濟或口腹之慾而過度捕撈魚群,扼殺海洋資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