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2013年12月5日 綜合外電報導,
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科學家發現,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可能透過攝食,嚴重危害食物鏈底層物種──海洋蠕蟲(海蚯蚓)的健康,進一步影響整體海洋生態系統。
食物鏈底層物種是其他物種的食物,在食物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當泥沙中含有高濃度的塑膠微粒,被食物鏈底層物種所攝食,是否會對這些物種造成傷害?兩項發表於《當代生物學》期刊的英國研究探討這些肉眼難以看見的塑膠微粒對食物鏈底層物種的影響。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以海蚯蚓進行研究,發現在高污染海域覓食的海蚯蚓進食量較少而且精力較差。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則首次發現蠕蟲攝食塑膠微粒會將污染物質和添加物也吃下去,影響蠕蟲的健康和生物多樣性。許多其他生物和蠕蟲有相同的覓食行為,如海星、海參和招潮蟹,這類生物可能也會受到類似的影響。
塑膠微粒有三種類別:第一種是塑膠原料「nurdles」,融化後可製成更大的塑膠物或用來製作保養品中的去角質顆粒。香港南索罟群島迎風面的「nurdles」,即是作為生產原料的塑料顆粒。第二種是大塊塑膠隨時間崩解後的較小粒子。第三種是纖維,來自聚酯纖維等合成衣料織物。每清洗一件合成衣料,就會釋放出多達1900條的微小纖維。
研究發現,塑膠微粒能運載許多不同的化學組成,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傷害蠕蟲健康。許多塑膠含有增塑劑、染料或抗微生物劑化學等添加物,可能釋放到海水和海底沈積物中。塑膠微粒的表面也會聚集殺蟲劑或清潔劑等水性化學物質。
較大的海洋塑膠污染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廣為人知,塑膠垃圾被魚類和鳥類吃下肚,導致魚類和鳥類被纏住、窒息等事件多有記錄。但還有更多的食物鏈底層海洋生物可能透過攝食塑膠微粒而受到影響。
◎反思:看完了這篇報導讓我對於環境中的汙染源有更多的認識,原來並不是只有海洋中的垃圾、塑膠袋這類顯而易見的廢棄物會造成海洋中生態系統受到破壞,還有細微的、肉眼不易見的塑膠微粒,也是汙染源之一,並且根據報導內容,塑膠微粒還細分成三種,每一種在我們生活中都是我們很常接觸的,難怪台灣的過敏人口會這麼多,有些人會到醫院去做過敏原的檢查,但是其實過敏原很多都來自於我們生活所用的這些塑膠製品和化學工業加工的用品,如何學習少用這些用品,或許也成為治療過敏源的方法之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