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2013年12月9日中時電子報高雄報導
台灣過去常以興建水庫、攔河堰等設施留下雨水,水庫上游溪流河川被開膛破肚、灌澆水泥,對環境造成嚴重衝擊,一下大雨,大量的砂石沖刷下來,導致水庫與攔河堰很快就「陣亡」。
高雄市綠色協會理事長魯台營剖析台灣的地形指出,全世界疏砂量最大的河川都在台灣,第1名叫濁水溪,第2名是高屏溪,如果和黃河相比,台灣河川疏砂量是黃河的30倍,這是因台灣山川地形獨特又陡峭,即使不開發、泥砂都會從高處沖刷下來,從地質分析,高4000公尺的玉山如果泥沙未被沖刷,原本高度應該有1萬2000公尺。
魯台營批評,水庫設計沒有排砂裝置,原本一年淤砂量約1、2百萬立方公尺,多數水庫使用年限卻不到原本設計的一半,因為一次颱風就毀了,例如八八風災曾文水庫就淤積了9千萬立方公尺的泥砂,水庫根本無法消化。
魯台營批評,台灣治水學者多數到美國進修研究地面水,幾十年來「近親繁殖」很難接受其他派別的想法,「我們要考慮更經濟的方式,符合台灣地形的生態取水方式」,共同面對水資源的隱憂。
============心得============
常聽說,政府建設規劃是如何的不良,哪邊蓋了蚊子館,哪邊蓋的橋不能用等等。水庫泥沙嚴重淤積也已經不是新聞了,但好奇的是為何政府總沒辦法把事情做好呢?台灣溪流的泥沙沖刷量大,這在建設水庫前應該就要知道了吧?(若是事前不知道那就代表連工程規劃都沒做好)但為何還是蓋出好多座不是和台灣的水庫呢?
文中魯台營先生所移到台灣水庫都缺乏排砂裝置,那就代表其實是可以做的到的事情但卻沒有做。難道是為了要讓營建商牟利,在日後可以賺一輩子清水庫泥沙的錢嗎?還是又有什麼地方做了錯誤的評估或是執行上又受了貪汙等人為的影響?
我認為,我們國人的習慣總是無法公正客觀的做好一件事情,總是會受其他小細節或是人情因素影響,而使得各項計畫的完美的事務,卻不斷在執行上出現問題(’當然也可能計畫中也出現問題但因為人情因素而不作根本性的改進,而只是稍作修改),當然就行政管理的角度來看,我們無法完全科學化的做管理,而必須考量人的因素,但在我國行政管理現況下,是否已經考慮太多人的因素而無法兼顧科學化的管理了呢?抑或是比例已經失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